咒、印、符

 · a_puffer

仪式行为的表征以语言为主,动作、文字、环境装饰为辅,这是由宗教信仰"抑制"感官信息的内在思考模式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外在仪轨都服务于特定信仰体验,但也正是其内外关系,导致这种割裂往往意味着仪式行为的两极化——有人制造宏伟的教堂寺庙,有人选择朴素的苦行,而以融入世俗社会本身为目的的禅宗日行坐卧,也可以视作否定仪轨的仪轨。

仪轨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唤起/唤醒某种特定的神圣"自我",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经由外在感官体验使参与者忘我,只有忘记自我的价值、体验、思考,才能全身心的升华精神。

个体意识和特定信仰意识的元式样(meta pattern)之间的融合和共鸣是宗教体验的核心,只有在忘记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宗教体验才有其超然的外在表现。

这种超然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中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类似的、可一定程度上重复的、带来强烈情感体验的清醒梦。从睡前祷告到画符念咒跳大神,再到集体的祝圣(以实现"Spiritual Attunement"),都可以被视作个体化的、短暂的、抑制自我意识的清醒梦仪式。

但在集体-社会层面上,咒的存在是宗教权力的体现,是对于特定信众和非信众人群形成信仰启示、并最终影响其行为的基本外在形式——这和内化的个体体验仪轨之间又不完全一致,这种二次割裂进一步加剧了世俗化的教派分裂。

权力的实现不需要仪式,因为权力是个体自我意识共鸣的结果,权力直观反馈于感官体验。

这是咒语不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