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蕴皆空"
内在的、意识的等级是为信仰服务,外在的、社区的等级是为权力服务。
信仰超越理性、情感和动物本能,这是"次第"的基础结构,但世俗化的信众组织结构无法对应这种内在意识的等级——世俗的权力无论宗教与否都来自立法而非启示(revelation)。
这导致基于信仰的个体化的意识等级和基于立法的世俗权力等级之间必然冲突,这种冲突又进一步引起教派分裂,凡是宗教必然存在教派分裂原因在于此。
反过来说,因为信众组织的内部权力等级无法应对世俗社会立法观念、权力无法正常交替时(典型如禅宗五祖传法给惠能的故事),信仰本身又成为教派融合的结果——从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到基督教的因信称义,都体现了基于信仰的教义在世俗化等级社会中成为自身等级制的破坏者/修正者,这种破坏也对应了内在意识等级中"超越性"(在佛教即"空性")的特征,即信仰超越理性(在社群化的集体意识中即科学知识)和传统(无论是立法的还是风俗的),也超越了作为社会动物本能的"分工合作"。